随着再生医学和细胞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,干细胞的体外高效扩增成为关键环节。传统的干细胞培养基依赖生长因子和血清成分,但存在批次不稳定、免疫原性风险高等问题。近年来,小分子添加剂因其结构明确、成本低、稳定性高和可穿透细胞膜等优势,被广泛应用于干细胞扩增培养基中,显著提升了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与干性维持。
小分子添加剂通过调控干细胞内部信号通路,实现对细胞命运的精确干预。例如,CHIR99021是一种GSK-3β抑制剂,可激活Wnt/β-catenin通路,促进胚胎干细胞(ESCs)和诱导多能干细胞(iPSCs)的自我更新。同样,RepSox作为TGF-β受体抑制剂,不仅能替代某些重编程因子,还能增强iPSC的生成效率并维持其多能性。此外,SB431542通过抑制Activin/Nodal信号通路,有助于防止干细胞过早分化,从而延长其扩增周期。

在间充质干细胞(MSCs)培养中,小分子如丙戊酸(Valproic acid)和维生素C(ascorbic acid)也被证实具有积极作用。维生素C可促进DNA去甲基化,改善干细胞的表观遗传状态,延缓衰老;而丙戊酸通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(HDAC)抑制作用,增强干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多向分化潜能。
值得一提的是,多种小分子组合使用可产生协同效应。例如,“3i”培养基(含CHIR99021、PD0325901和SB431542)已成功用于维持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原始多能状态。这类化学成分明确的培养体系不仅提高了实验可重复性,也为临床级干细胞生产提供了更安全、可控的解决方案。
综上所述,小分子添加剂正逐步成为干细胞扩增培养基中的核心组分。未来,随着对干细胞调控机制的深入理解,更多高效、特异的小分子将被开发并整合进无血清、无动物源的标准化培养体系中,推动干细胞技术向临床转化迈出坚实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