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血干细胞在再生医学、血液疾病治疗及基因疗法中具有重要价值,但其体外扩增仍面临干性丢失、分化倾向和植入效率低等挑战。传统二维(2D)培养体系难以模拟体内骨髓微环境(niche),限制了HSC的功能维持。近年来,3D支架与仿生微环境的构建为HSC培养提供了新路径,推动了培养基系统的协同优化与革新。
HSC在体内定植于骨髓中复杂的三维微环境,受到基质细胞、细胞外基质(ECM)、梯度氧分压、机械力学信号及可溶性因子的多重调控。基于此,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3D支架材料,如水凝胶(如胶原、纤连蛋白、透明质酸)、脱细胞基质和可降解聚合物(如PLGA、PCL),以模拟天然基质的物理结构与生化特性。这些支架不仅提供空间支撑,还可通过表面修饰粘附肽(如RGD序列)促进HSC锚定,增强细胞-基质互作,从而维持其静息状态与干性。

更重要的是,3D支架与培养基的协同设计正成为HSC扩增的关键。传统培养基多基于2D平面优化,难以满足3D体系中的营养扩散、代谢废物清除与细胞信号响应需求。因此,新型HSC培养基需针对3D环境进行精准调整:例如,优化氧气梯度以模拟骨髓低氧区(<1%O₂),添加抗氧化剂减少中心区域氧化应激;调控细胞因子(如SCF、TPO、FLT3-L)的缓释系统,避免浓度过高导致的过度激活与分化;引入基质金属蛋白酶(MMP)敏感型水凝胶,使细胞可动态重塑微环境,促进自我组织。
此外,将间充质干细胞(MSCs)或内皮细胞作为支持细胞共培养于3D支架中,可进一步重建“血管周”或“骨内膜”样微环境,提升HSC的长期重建能力。此时,培养基需兼顾多种细胞类型的代谢需求,实现多细胞系统的稳态平衡。
综上所述,在3D支架与仿生微环境协同下,HSC培养基的优化正从“单一营养供给”转向“系统性生态重建”。未来,结合生物打印、微流控芯片与智能响应材料,有望构建高度仿生的HSC扩增平台,为临床级细胞生产提供更高效、更安全的解决方案。